2500年前,一代圣贤老子,骑着青牛携紫气东来,在黄河岸边函谷关著述了凝聚东方智慧的中国哲学经典《道德经》。
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老子者,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。姓李氏,名耳,字聃,周守藏室之史也。老子修道德,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,居周久之,见周之衰,乃遂去。至关,关令尹喜曰:“子将隐矣,疆为我著书。”于是,老子乃修书上下篇,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,莫知其所终。
老子在函谷关居住了七个多月。函谷关一带山河形胜,景色壮丽。作为秦之门户,这里环境安全,鸡犬之声相闻,百姓各自忙碌。正由于此,老子十分喜欢这个地方。他在著作之余,踏山观水览胜,走访结识群众,帮民排忧解难,办了许多好事,留下大量的动人故事,他为民诊病、教童识字、关前讲经、散丹救民等,而且他还发明桑杈,制造镰刀为民众办实事。
老子写的《道德经》博大精深,文约义丰,其内容涉及哲学、政治、文化、军事等诸多方面,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典籍中被誉为《万经之王》,在西方更是被视为世界文化之瑰宝。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曾多次引用《道德经》经典名言阐述治国理念。《道德经》的思想和主张,虽跨越千年时空,仍然历久弥新、经世长存,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